在普通民众心里,一听说骨折了,就想着把骨头接上长好了就行了,其实在临床上骨折往往是病人就诊的主诉,医生也易以诊断为主,忽视筋伤,以致漏诊,误诊,给病人带来痛苦。对骨折治疗无论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既要固定骨折断端,又要注意对骨折周围筋的保护,要做到固定与活动的统一,动静结合。从古到今,筋骨并重是骨折康复治疗的核心思想,骨折的治疗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其最终目的不仅是患肢恢复正常外观,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
就像这台挖掘机一样,骨断筋伤,骨伤的病人在外来暴力作用下,伤筋在先,骨折在后,如不将筋骨一起修复,难免像这台挖掘机一样,瘫痪成一堆“废铁”。
古代对骨折的治疗思想
《内经》中有:“骨为干,筋为刚”说明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筋的主要功能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筋束骨,骨张筋”互相协作进行人体正常运动,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肝主身之筋膜,肾主身之骨髓”,结合“肝肾同源”的理论思想,筋骨之间的密切关系亦不言而喻。筋为机体活动的动力、联络之纽带;骨为全身之支架,筋络骨,骨连筋。伤筋可影响到骨,伤骨必伴有不同程度的伤筋。即“骨肉相连,筋能束骨”,功能活动不仅是骨折治疗的目的,也是维持固定促使骨折愈合的重要手段,治疗中骨与软组织并重,治骨的同时要治筋。
现代对骨折治疗的思想
当代骨折的治疗思想继续延续古代人治骨与软组织并重的原理,但随着科学进步现代医学对骨折的治疗思想也已从当初的AO理念发展到BO理念,AO理念强调对骨折的固定和解剖对位,突出了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软组织的保护,而BO理念则强调减少人为因素对血运的破坏,同时兼顾生物力学的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一般治疗分为三个阶段:
1、骨折复位阶段
“骨动筋错,正骨顺筋,筋骨并重”, 此期筋骨结构复位是康复基础。
患者骨折后,骨动筋错,需借助各种复位手法使骨归位、筋复槽,并尽可能减少筋的二次损伤。骨折应正确复位不忘理筋,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关系甚重。骨折复位过程中,不顾软组织损伤,一味要求解剖复位,采用多次粗暴的无计划的乱拉乱拽,以及滥用开放复位,都可造成软组织的再损伤,造成局部气血更严重的淤血凝滞,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在骨折时,应以不影响患肢功能为出发点,做到一次正确复位。在不能达到解剖复位的情况下,只求功能复位,切不可能顾此失彼,必须做到筋骨并重。
2、骨折制动阶段
“夹缚肢体,勿伤其筋”,“定骨调筋,以骨为主”。此期筋骨结构相对不稳,保持骨折断端相对稳定,调理损伤的筋骨结构,尽量维持功能为康复着眼点。
骨折复位固定时需要筋骨并重。关节的制动可引起关节的粘连,软骨失去营养。早期活动可使关节滑液的正常循环得已保持,避免粘连。部分关节内骨折患者,由于软骨细胞对力学刺激敏感,周期变化的压力刺激原始细胞向软骨化细胞转化。有益于肉芽组织转变为透明软骨,促进软骨细胞合成基质,所以关节的早期活动可对关节面进行磨造塑性,使关节面平滑,促进软骨修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现代生物力学证明,骨折端的应力刺激,能够促进愈合。骨折端的应力作用,早期能刺激骨痂生长,后期可加固并改造原始骨痂,符合生理需要。
3、功能锻炼阶段
用筋束骨,以筋为主。此期筋骨结构相对稳定,功能恢复为康复重点。
本阶段康复技术种类繁多,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重视的康复阶段,功能锻炼以筋的助力运动和抗阻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目的是克服挛缩、恢复关节功能、增强肌力及加强周围组织的稳定性,以防止骨折的再次发生。此期不仅要重视筋的功能恢复,亦应着眼于骨的调养,尤其骨质脆弱的老年人,如骨折后期可给予患者补肝肾强筋骨的中医药调理。
骨伤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损伤肢体的功能,既要注重骨折的治疗,也应注重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治疗,既要注重骨折的固定治疗,也应注重功能锻炼,筋骨并重是骨折康复治疗的核心思想,是骨折康复灵魂之所在,做到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