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人类的五官是相通的,咽鼓管,是中耳的一部分,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CM,由骨部与软骨部组成,一端为咽口,开口于鼻咽部,一端为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部。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管道。咽鼓管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其与外界气压平衡,清洁(引流)和防御,防声等功能。成人的咽鼓管与水平面成40度角,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咽鼓管就是鼻与耳的通道。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和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的一个原因为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咽鼓管清洁功能不良和防御功能障碍。由于小儿咽鼓管的特殊解剖特点,在小儿中耳炎中,很多是因为鼻部的炎症蔓延至中耳所致。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并出现听力下降。
由于感冒,鼻腔及鼻咽部慢性炎症,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腔粘膜水肿,鼻窦炎,甚至是反流性食管炎对鼻咽部的慢性侵袭均可造成咽鼓管的功能不良,从而诱发鼓室的病变,轻者鼓室粘膜充血水肿,鼓膜内陷,不重视延误治疗,会因为鼓室积液慢慢变为胶状成为胶耳,鼓膜内陷与鼓室粘膜粘连较紧,无法恢复正常状态,造成的听力下降无法改善,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生活不便和痛苦。而对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由于听力下降影响正常的学习,造成反应迟钝,影响语言能力,或者稍大些的儿童语言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受到极大影响,产生自卑感,甚至抑郁。
当出现感冒,鼻塞不通气,流清涕或黄涕时,咽痒,咳嗽,不断清嗓,一定要及时到耳鼻喉就诊,小儿出现打鼾,总是睡不醒,或者叫他总是不回答时,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当我们出现鼻部不舒服时,一定要多关注耳部是否与平素不一样,耳鸣或堵闷感等,不要以为“上火”不介意,延误病情。
每年的4、5月和8、9月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在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涕时一定不要只认为是感冒了,自行服一些抗感冒药物,也许就是过敏性鼻炎,应该去耳鼻喉科就诊,以保护我们的鼻腔同时也保护我们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