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宣教

老年健康宣传周系列科普(二) | 守护听力,爱耳护耳尤为重要

时间:2024-06-26 17:04来源:未知 作者:bygk 点击:
  •   “人老耳背”正常吗?老年人听力下降能不能“治”好?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改善老年人的听力?听力不好的老年人都能够配戴用好助听器?……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每天都会解答很多来自老年人和家属的咨询,其问题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可见,大多数老年朋友对“听力损失”这一健康问题还没有正确认识,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2024年北京市老年健康宣传周到来之际,我们将针对老年人对耳与听力健康的一些知识盲点、健康误区和常见临床问题,为大家集中答疑解惑。

      听觉是人类最重要、最敏感的感觉之一。人们依赖它感知世间万物、相互交流、获取知识,也可感知潜在的危险信号。当听觉受到损伤,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会大幅下降。

      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有:炎症、遗传、耳毒性药物、噪声损伤、衰老、机械损伤等,其中许多听力损失是不可逆转的。对于听力下降,我们真的只能听之任之吗?

      耳朵的组成和构造

      人耳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密的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及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声音并将其传导至鼓膜;中耳中的传音装置主要有鼓膜及三个听小骨(锤骨、砧骨及镫骨)。鼓膜与三块听小骨头尾相连组成的听骨链一同将声音传导至内耳。内耳中有听觉环路的第一基站——耳蜗,耳蜗是听觉的感受器,对声音的频率具有编码作用。它不仅能将声音经过听神经传入大脑,还能分辨声音的频率不同,从而使人类感知环境中各种声音的音调差别。

      什么是听力损失?

      听力损伤是指听觉系统受损导致听觉功能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状况。听力损伤可能是暂时性的,例如在暂时性噪音暴露后出现的短暂听力下降,但大部分是永久性的。许多听力损失均发生于毛细胞本身,无法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神经传导,进而影响到听觉神经元的正常活动。主要原因有:

      1.噪音暴露: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如机械设备、音乐会、耳机音量过大等,长时、高强度的声音刺激使毛细胞过劳受损。这些听觉毛细胞一旦受损便难以再生,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会逐渐退化,这是增龄性听力损失的主要成因。耳蜗毛细胞的退化使耳蜗频率编码作用出现衰退,这也可能使部分老年人出现“可闻其音、不明其意”的现象,甚至出现对声音音调及音色的辨别能力减弱的症状。

      3.遗传因素:有些听力问题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比如某些基因突变就可能会导致听觉毛细胞的异常或缺失,从而导致听力损失。

      4.感染和疾病:中耳炎以及某些疾病如麻疹、流感等引发的感染都可能会对耳蜗和听觉神经元造成损伤,影响听力。

      5.药物:由于多种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我们还应该更加重视药物的耳毒性。

      爱耳护耳尤为重要

      一些非哺乳动物,如鸟类、两栖类动物,它们的毛细胞死亡后可以自发再生,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自行修复听力损伤。但哺乳动物的耳蜗毛细胞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可能有部分再生,但还不具备再生后的听觉能力。如今,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都达到了人工听觉恢复日常听觉使用的成效,在辅助听力、改善听力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是不可逆的,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保护听觉健康。

      首先,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或在噪声环境中佩戴耳机。

      其次,由于很多听力损失都是悄无声息的,所以我们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听力问题。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保持耳朵清洁和干燥,避免细菌感染等。

      转自:健康北京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健康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责任编辑:by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