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灶病变诊治概论
1. 1病灶病变诊断概论
医学诊断学的发展总是与人们对人体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与时俱进、息息相关。在还原论思想指导下以及自然科学的推动下,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从自然哲学认识模式下的整体、混沌、黑箱、宏观中挣脱出来,并在自然科学的引领下逐渐走向层级、清晰、白箱和微观。
人体解剖学无疑是“原子论”哲学思想以及“还原论”理念应用于医学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体之构造》的问世以其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现实性揭示了人体生命物质系统的“庐山真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标志着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从自然哲学的黑箱状态发展到“表面之下”的白箱状态。在此基础上,《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的问世使器官病理学登上了医学的历史舞台,它通过人体解剖的手段探索、理解疾病的本质,描述病理状态下的器官变化,明确指出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位置(与特定的脏器病变密切相关)。它提出了“病灶”的概念,并把“病灶”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开创了“结构基础”的医学观,用“结构基础”思想理解、解释疾病的本质及疾病发生的原因。自此,“病灶诊断”理念在医学诊断学中根深蒂固,厥功至伟。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把人们的视野从宏观物质世界带入到微观物质世界。组织、细胞、亚细胞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夸克以及各种以量子态存在的微粒子(波色子和费米子)在“科技之眼”的探索中一一“浮出水面”。对于宏观物质而言,它们是不同层次级别的微观物质基础,在它们与生物学以及人体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以及与基因相关的学说和理论相继问世(应允而生),这些与微观领域物质(物质性和功能性)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学说为病灶诊断及其后续的靶点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病灶诊断”成为医学诊断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乔瓦尼·巴蒂斯塔·莫干尼(“器官病理学”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曾经说过,“人体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结构基础’”。“病灶”就是指在这种“结构基础”中相对集中、狭小、局限的病变区域(如炎症区域、坏死区域、肿瘤、溃疡、硬化斑等等),它是病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而“靶点”则是在这种“病灶”中或者是与这种“病灶”的发生机制关系紧密的更加集中、微小和局限的一个病理学概念,它可以是病灶中的某个活跃区域,也可以是某个(种)细胞、分子(如酶、受体、信号蛋白等蛋白质、基因等)、元素甚至是更加微小的量子态微观物质。
“病灶-靶点”定位诊断客观、科学、具体、清晰地回答了“病在哪里?”,并在器官层面和不同层级的微观物质层面上揭示出各种不同疾病的具体发病部位、病变物质基础、机理以及发展过程,对临床医学疾病诊断以及临床定位、定性治疗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问诊、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各种镜检、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和细胞病理检查以及各种分子生物学检查等等,它们是现阶段病灶-靶点诊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依据这些诊断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以不同的视角多维多层次清晰、准确地了解到疾病所在的解剖学(广义解剖学概念,包括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层解剖等各种人体解剖学以及器官、细胞、分子等各种病理解剖学等等)位置,这为寻找和确定疾病的“结构基础”奠定了解剖学物质基础和微观(靶点)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量化数据、影像视图、病理鉴定等临床资料的帮助下客观、科学地确定疾病的性质,例如鉴别、分析疾病所在的“病灶”是炎症性病变还是非炎症性的,所在的靶点细胞病变是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的等等,这些对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体生命物质基础“性质”的认识是人们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基础,为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评估疾病的病理病程、评价疾病的病情程度、判断疾病的发展势态、预测疾病的预后等提供了科学依据。除此之外更关键的是,它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方向和方法提供了确切的指导性作用。当下,病灶-靶点诊断在询证医学的推力作用下,其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更具说服力,为其提供了更具潜力的发展空间。对于疾病而言,这种诊断方法定位清晰、准确,定性、定量科学、客观,机制、机理清晰、有据等众多“杀手锏式”的特点可以指导临床正确实施病灶、靶向治疗,并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快速、明显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这也使得这种诊断理念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