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情况(%)
	  分组
	  有效无效
	  合计
	  治疗组
	  63
	  568
	  对照组36
	  14
	  50
	  合计9919118
	  注:对照组总有效率72%,治疗组总有效率9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治疗组治疗前7.0-19.2mmol/L4.0%-11%
	  治疗后4.5-12.5 mmol/L 4.0%-6.3%
	  对照组治疗前7.0-19.2 mmol/L5.7%-11%
	  治疗后6.0-14.5 mmol/L5.0%-10.0%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自治疗前后比较(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自治疗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自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2毒副作用: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改变。
	  5 讨论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病”,主要病因为禀赋异常、五脏柔弱、素体阴虚、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为DM发生的原因。禀赋异常为内因,饮食情志为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消渴 。病位在五脏,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多虚实夹杂。初期为情志失调,痰浊化热伤阴,以标实为主;继之为气阴两虚,最后阴阳两虚,兼夹痰浊瘀血,以本虚为主。阴虚血脉运行涩滞、气虚鼓动无力、痰浊阻滞、血脉不利等都可形成瘀血,痰浊是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且二者相互影响,瘀血贯穿DM始终,是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又可损伤脏腑,耗伤气血,使病变错综复杂。故在治疗上常规给予降糖药或加用胰岛素配合中医辨证组方(糖尿康2号)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达到中西医结合以更好的控制血糖减缓并发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万学红 卢雪峰《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单兆伟 刘沈林 黄峻《内科多发病中西医综合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灿东 吴承玉《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