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运动者较不运动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可降低约30%。运动锻炼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不受性别与年龄的影响,且锻炼方式不拘泥于形式。健康成年人建议每周进行3~4次有氧运动,日常以静坐为主的上班族建议每静坐1小时站起来活动几分钟。
超重或肥胖者减轻体重可明显降低脑卒中风险。亚洲人群正常的体质量指数为18.5~22.9,仅仅体质量指数超标,就可以引起脑卒中。合理膳食可以控制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每天饮食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趋于合理、均衡,食物包括全谷物、杂豆、水果、蔬菜、奶制品及低脂肪食物。每日总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鱼、禽、蛋、瘦肉平均摄入总量不超过200克,液态奶不超过300克,植物油﹤25克,添加糖﹤25克,同时建议低钠摄入,推荐每日食盐摄入≤5克。
偏头痛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此,偏头痛高频发作的女性应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尤其是含雌激素的药物。同时不建议过度使用血管收缩药来治疗偏头痛。
睡眠呼吸障碍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死率。成年人,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碍。明确存在睡眠呼吸障碍的人群要积极治疗。
脑卒中后遗症如何缓解
50%~7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脑卒中患者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建议在发生脑卒中后两周内开展康复训练。如果能维持6个月的康复治疗,生存率可提高到90%以上。
如何预防脑卒中复发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17.7%,脑卒中发生后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减少患者复发、残疾和死亡的重要手段。除涵盖一级预防措施外,二级预防策略还需根据住院期间明确的病因进行个体化预防。对于非心源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推荐长期规律口服抗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西洛他唑等。其中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作为首选抗栓药。服药期间注意有无皮下、牙龈及大小便出血,有无皮肤瘙痒、黄疸等表现。若有上述表现,请及时停药就诊;若无,要在3~6个月后化验血常规,做凝血及肝肾功能等检查。
对于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论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均推荐首选口服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以减少脑卒中的复发。存在卵圆孔未闭的脑卒中患者,若脑卒中与卵圆孔未闭存在因果关系,可在心内科医师诊治下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因颈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颅外段中度以上狭窄(狭窄度﹥50%)而引起的脑卒中,若手术风险低(﹤6%),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或支架植入术;若脑卒中程度较轻,可在脑卒中后两周内进行手术治疗。狭窄程度在中度以下,建议规律药物治疗。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高复发风险相关,狭窄程度≥70%的患者1年内脑卒中复发风险高达18%。由该病引起的脑卒中,首次发病建议药物治疗,若在规律进行药物治疗期间仍有症状,建议微创介入治疗。微创治疗中的药物涂层支架与传统裸支架相比,会降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及脑卒中发生风险。
其他导致脑卒中的少见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等,需要进行多学科会诊后,针对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转自:健康中国